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就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这些法则是他在科幻作品中为规范机器人行为而设定的伦理准则,即机器人对人类的服从和不得伤害,以及在此基础上机器人的自保,“三定律”对后世机器人学、人工智能理论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在如今的AI课堂上,我们又将如何制定教室里的“机器人法则”?
对于青浦协和来说,最先做的事就是给AI的使用场景分级、分类,哪些场景应当禁止,哪些场景可以适当使用,需要建立明确的规则。
一是“禁止通行区”:考试作弊、学术抄袭这种红线绝对不能碰,就像游乐场里“禁止翻越护栏”。写论文时,AI生成的内容必须二次查证,并且像“引用名人名言”一样标注来源。
二是“儿童友好区”:小学课堂上,AI只能当“辅助小帮手”。比如背单词时,AI可以用动画教发音,但不能直接替学生写拼写;做手抄报时,AI能给排版建议,但画画必须自己动手,就像搭积木时可以参考图纸,但积木要自己拼。
三是“自由探索区”:高中和大学课堂,允许AI“大展身手”,但得“带脑使用”。比如用 AI做数据分析,必须手动验证关键公式;用AI写代码,得先自己理解逻辑再让它补全,就像程序员软件开发,核心思路还得自己想。
同时,我们还制定了《上海青浦区协和双语学校关于在教育教学中使用AI的规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根据AI发展的新趋势,实时调整最适合的教学手段,将AI技术常态化赋能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上。因此,老师备课也有“AI使用守则”。不能直接拿AI生成的教案照念,得像厨师拿到半成品食材,必须根据学生的“口味”(学情)再加工。
现在学生频繁接触AI,留下的数据就像“电子脚印”,对此,学校必须保护数据安全。青浦协和的UReading系统,就像给数据建了个“保密仓库”,所有阅读记录本地化保存,就像把日记本锁在自己抽屉里,敏感信息提前脱敏。更有意思的是,我们还成立了“AI治理小议会”,学生、老师、家长都能当“议员”,就像小区业主委员会,大家一起定规矩,让AI更懂分寸。
虽然AI之风盛行,但别以为会打字问“帮我写篇作文”就是会用AI了,真正的高手得懂 “AI语”。比如同样是写“春天”,普通学生说“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AI 可能甩篇套路文;但懂行的学生会说“用初中生的视角,结合小区里的樱花树,加入五感描写”,AI立刻生成更贴合的内容。这就像和外国朋友聊天,你说得越具体,他听得越明白。

为了了解AI,我们也鼓励师生学AI基础课,比如数学老师学简单编程,语文老师研究如何给AI提好问题。现在,学生们也都清楚,想让AI给力,自己得先会说,就像玩游戏,你得摸清规则才能通关。
其实,刚开始推广AI时,有老师担心“被机器取代”,家长怕孩子“沉迷虚拟世界”。但我们的策略是“小步走”,谨慎地试行,定期开“吐槽大会”,收集师生反馈。
不难想象,未来的教室AI一定如影随形。戴上VR眼镜,AI带你穿越到古埃及,亲手搭建金字塔,同时计算石块的几何比例;写作文时,AI根据你的笔触和用词习惯,生成专属的故事开头,就像有个“灵感小伙伴”陪你头脑风暴;就连体育课后,AI都会根据你的心率和运动数据,推荐个性化的拉伸方案。
更酷的是“全球无缝对接”。上海的学生和纽约的学生通过AI协作完成项目,系统自动翻译语言、适配文化差异,就像有个“智能翻译官”兼“文化导游”。但核心没变,AI提供工具,人类负责创意,就像当年毛笔变成钢笔,笔杆在变,写好字的初心不变。
《庄子》里有句话说得好,“物物而不物于物”,意思是人类要驾驭工具,别被工具控制。现在我们给AI立规矩,不是怕它太聪明,而是要让它明白,在教育这场漫长的旅程里,老师是掌灯的人,学生是赶路的人,AI 只是手里的电筒,它能照亮前路,但方向,永远得由人来定。
所以,下次看到学生和 AI 聊得热火朝天,别急着喊“关掉屏幕”,不如问问:“你让AI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你自己又想到了什么新点子?”这或许才是AI时代最好的“教室法则”。
黄莹
闵行区政协常委、民进闵行区委副主委上海青浦区协和双语学校 校长
上海青浦协和徐和路学校 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