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花月白,秋风西扫。立冬时节,100余名青浦协和高中科学组的学生带着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在高中理科组五位老师带领下,踏上了上海玻璃博物馆的旅途。
小玻璃,大世界

玻璃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用品之一。同学们总是习惯于使用各种玻璃制品,但对于玻璃制作的过程,科学的原理以及玻璃的利用却知之甚少。玻璃的背后是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的有趣穿插,是科学改变生活的历史写照。
科学改变生活,科学创造历史。同学们最先参观的玻璃制作的历史。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学习了玻璃淬炼技术的发展史,并且欣赏了在不同技术下的玻璃制品。从显微镜,到工业钻头,从雕花门窗到艺术雕刻,真实绚烂的玻璃制品生动的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极大撼动了同学们对玻璃的一般认知。
博物馆内还陈列了大量艺术作品,学生们在了解玻璃制品的知识拓展之外,也能意识到“科学“之美。

科学的学习,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吸收了早上关于玻璃的一些知识。同学们继续在博物馆内,探索制作玻璃的工艺。有人说玻璃形成的过程是沙子的交响曲,将石英砂、硼砂、硼酸、重晶石高温下融化,结晶出坚实又剔透的玻璃。
孩子们以玻璃瓶为原材料,当一天艺术家,享受创作的乐趣——“玻璃彩绘”可用颜料绘制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图案,给透明玻璃胚穿上炫彩的衣服;通过“马赛克”工艺体验古罗马人经典的艺术创作方法,发挥想象力,利用小小的玻璃粒装点生活中的小物件,让平凡的手机壳、玻璃瓶和首饰盒等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学生的感受
在参观上海玻璃博物馆后,我对于玻璃制作工艺和现代及近现代艺术是有了一个更进一步的了解。玻璃是由各种无机矿物组成(石灰石,石英石,长石等)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其本身在经1200度高温处理后具有良好的可塑性。玻璃制作工艺极具历史色彩,大约在5000多年前埃及的美索不达米亚就有了这项工艺,虽说与现代玻璃制品相差甚远但也证明了人类对于这项技术掌握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在中国这项技术发展大约有3000年但普及程度是不如瓷器的。
通过参观玻璃博物馆,不仅了解到玻璃的起源、发展和传播,以及玻璃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应用和意义,还学习了玻璃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玻璃在科学和工程中的应用和贡献。课本中的知识生动的做成了手上的作品,科学也变得灵动起来。这次课外的学习,也同时激发了我想要探索更深层次的兴趣。
此次活动我了解到了玻璃文化,玻璃及其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以及玻璃的历史。在去之前我对玻璃制品的流程一无所知,更不会知道手艺人的艰辛,时代的变更,技术的革新。所以在离开时,我满怀对于艺人的敬佩。希望学校下次多多举办诸如此类的活动,使同学们在这个推崇速成,实则速朽的年代,静下心来,好好体验时间与生活。
——周郅焜 Kevin Zhou这次课外实践,不仅是让学生们对玻璃的工艺有个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玻璃的美学应用提高到更高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课本中所学物理,化学,生物的知识,去理解生活中的常见的物品,于寻常中了解不寻常,提高科学素养。
